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秋天養生 3體質對症調理

氣候轉涼,體質較敏感者可能覺得呼吸道不適。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陳玉娟表示,中醫觀念認為進入秋天之後,身體會感到比較燥熱,情緒較低落,但還不宜開始吃羊肉爐等燥熱食補,
可先選擇發酵類食物開脾胃,如清蒸臭豆腐等,並依照台灣常見3種體質,濕熱型、陰虛火旺與氣滯血鬱型,分別提出秋天的養生建議。


醫師解釋,秋天運行肺經,呼吸道易感到不適,體質敏感的人在國曆87日立秋後,開始出現手腳冰冷、皮膚發冷症狀,胃口也會轉變,變得想吃重口味和熱的東西。
情緒不穩定者,也易因萬物蕭瑟影響心情,若不適應季節變換的人,則可能出現胃口不佳、失眠等症狀。

建議調整生活作息,提前起床,趁早上陽氣升發之際,外出走走感覺秋天清晨涼意,讓身體覺察氣候轉換,漸進適應入冬低溫。
另適當接受日曬也能幫助調整作息、減緩憂鬱;
飲食上可加些發酵類食物,如沾醬油、豆腐乳、清蒸臭豆腐等,
熱食可選甜湯類,如白木耳湯、冰糖梨子、蓮子銀耳等,有助開脾胃。


濕熱體質冒頭皮屑
體質濕熱者,臉上容易長痘痘、常流汗,入秋相關不適症狀都會好轉,但換季時節卻容易有脂漏性皮膚炎、頭皮屑等,也會覺得口渴想喝水,但卻難止渴。
建議加入一些生津食材,或是黏黏的食物,前者像是桃李,後者如秋葵等,平時可多喝昆布熬蔬菜湯,幫助清熱。


熬夜族易陰虛火旺
陰虛火旺好發在喜歡熬夜的人,表現出皮膚乾燥、容易嘴巴破等症狀,且這類體質的人易因為口乾、怕熱而猛灌冰水,導致陰虛。
建議調整規律作息、減少熬夜,禁碰冰冷食物,可經中醫師評估服用人參等藥材清熱,反而不宜隨意進補,以免加重症狀。


氣滯血鬱常胸悶
氣滯血鬱體質好發女性,情緒起伏較大,易胸悶,經前症候群的不適症狀也會較明顯,因肌肉緊繃導致身體痠痛。
可喝花茶舒暢情志,如洛神花茶、玫瑰花茶或金銀花茶等,約放3~5朵到500c.c.保溫杯熱水中,放涼後飲用,1日可重複回沖。
平時不想多說話時,可練習以舌頭抵住上顎,幫助唾液分泌、增加津液。


【提醒你】補過頭喝柳丁汁
如果食補後出現口乾舌燥,牙齦腫、長痘痘等症狀,可能有進補過頭的問題,
像口乾舌燥等症狀很快便會出現,應立即停吃,喝些綠豆湯、檸檬汁或是柳丁汁,皆可平衡燥性,改善症狀。

轉載至E-Mai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